近日,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深圳藍皮書:深圳社會治理與發展報告(2021)》,分析了2020年深圳市社會治理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和成就,並對2021年深圳市社會治理發展進行了展望。 報告認為,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深圳市的社會治理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2838.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近七成。其中,教育、衛生健康、住房保障、交通運輸支出分別增長18.8%、31.3%、36.1%和37.9%。教育事業超常規發展,2020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1.1萬個,創曆史新高,全市公辦園在園兒童數占比達50.85%,公辦園、普惠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6.41%。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全市床位數、執業醫師數分別比“十二五”期末增長了50%和47%,整合型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係進一步鞏固完善。“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汽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一體化公共交通體係進一步發展完善。“1336”高水平養老服務體係加速形成,特別是在推動街道和社區養老、養老服務供給多元化、智慧智能養老等方麵取得新進展。“4+2+2+2”住房供應與保障體係建設穩步推進,“9+3”民政設施建設全麵推進,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 報告還針對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疫情期間社會工作介入急難救助服務、疫情期間城市治理、疫情期間基礎教育線上教學、深圳市家庭發展能力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研究發現,深圳市的城市治理現代化主要是在黨的領導下,發揮法治、市場、科技等的支撐作用;運用社會工作個案管理服務模式,可以建構社會支持網絡促進資源整合,動態調控實務目標推動個案管理實施,有利於實現臨時安置點的平穩疏散,能夠讓安置點人員在回歸社會的同時恢複或建構社會支持體係;深圳市家庭的經濟發展能力、社會支持能力、素質提升能力、健康維持能力穩步提升,但房價收入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與收入比得分偏低;疫情期間深圳市基礎教育在線教學的整體效果良好,家長和學生的認同度較高,不過也給學生的用眼帶來很大壓力,造成學業的兩極分化等問題。 2021年是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關鍵一年,深圳市的社會治理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共建共治共享方向,注重在頂層架構、體製機製、動力範式、舉措手段、保障措施等方麵實現生態係統化的創新突破,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深圳特點的市域社會治理新模式。 藍皮書指出,深圳市委市政府以五治融合為牽引,突出政治引領、自治夯基、法治保障、德治先導、智治支撐,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報告顯示,深圳市人口發展和人口治理出現的新趨勢和新特點有以下幾方麵: (一)人口增長壓力趨緩,戶籍人口增長速度仍會高於非戶籍人口 從深圳近40年的人口發展看,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長速度趨於平穩,戶籍人口增長速度高於非戶籍人口增速,當然這也與深圳市近年來的戶籍製度改革有關。2010年以來,國家加快新型城市化進程,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改革戶籍製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標。深圳入戶門檻與北京、上海等同等超大城市相比,還處於相對較低水平,預計戶籍人口增長速度高於非戶籍人口的趨勢不會改變。 (二)人口素質快速提升,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並存 近年來深圳市人口素質提升主要受三方麵因素影響,一是得益於深圳市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深圳市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以及以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以生命健康產業、海洋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機器人產業等為主的未來產業等產業體係,對於高人口素質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相對較大。二是深圳市超常規地建設大學,使得在校大學生數量不斷增長。隨著高校的建成以及招生、培養體係的完善,學生數量仍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而這些學生畢業後大多留在深圳就業,將進一步優化深圳的人口結構。三是大規模的人才引進政策。深圳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多次出台人才引進政策,2016年出台了《關於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幹措施》(深發〔2016〕9號),更是將人才引進上升為城市發展戰略,同時還通過孔雀計劃、高層次人才計劃、三名工程等多種計劃引進所需要的高端人才。當前深圳正處於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並存的發展階段,從人口年齡結構看,深圳市人口平均年齡仍然較小,勞動年齡人口比例較高,撫養比特別是老年撫養比較低;從人口結構看,深圳市的人口素質提升較快,還處於加速期。 (三)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大,人口生育意願有減退趨勢 雖然深圳市還屬於比較年輕的城市,沒有進入老齡化社會,同時2015年以來的生育率較高,人口自然增長率處於曆史最好水平。但不可否認的是,深圳市老齡化有加大趨勢,從2000年到202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深圳人口比重的增長幅度為72.9%,增長速度很快,其中福田區、羅湖區、南山區和鹽田區等原特區內地區已經接近老齡化社會水平,未來還需要對養老問題進一步予以關注,特別是10~20年後,深圳市老齡化可能會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另外,2015年至今,全麵“兩孩”政策已經實施了5年多的時間,深圳市已經曆了一波生育高峰期,特別是“70後”與“80後”群體生育意願已充分釋放,目前生育率有下降趨勢。同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在2019年的調查中發現,深圳市“90後”與“00後”生育二孩的意願較低,這同樣需要引起重視。 (四)人口向原特區外轉移,多中心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 從過去十年的人口變動情況看,深圳市的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原特區外地區。同2010年相比,深圳市人口增長最多的區分別是龍崗區、寶安區、龍華區、南山區和光明區,分別增長了209.46萬人、183.76萬人、114.94萬人、70.75萬人和61.44萬人。近年來隨著“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以及多中心、網格化、組團式城市規劃布局的推進,深圳市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上呈現多點開花局麵,在福田-羅湖之外,東部以龍崗為核心形成新的中心,中部以龍華區高鐵北站為核心形成新的城區,西部的前海中心與寶安中心區強強聯合成為深圳西部中心,北部以光明科學城建設為契機形成新的中心。而人口增長與城市中心的形成密切相關,龍崗區、寶安區、南山區、龍華區、光明區正是深圳市過去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區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維持一定增長趨勢。 (五)人口對公共服務帶來的壓力較大,急需更加重視全口徑人口的市民化待遇 深圳市人口規模較大,對於基本公共服務有較大需求,而公共服務的供給需要大量的土地作為支撐。深圳市土地資源較為緊張,在不含深汕特別合作區情況下,總麵積不足2000平方公裏,卻要容納近1800萬常住人口。與之相比,北京市有16410平方公裏,是深圳市的8倍;上海市有6340平方公裏,是深圳市的3倍;廣州市有7434平方公裏,是深圳市的3.7倍。由於土地資源緊張,深圳市人口與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教育用地緊張,公交場站無地可用,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落地困難,幾乎每年政府都要發布學位預警,這與上海市近年來在撤並一些中小學形成鮮明對比。另外,深圳市在加強戶籍製度改革,不斷提升戶籍人口比例的同時,高度重視提升全口徑人口的市民化待遇,逐步消除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在入學、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共就業服務等方麵的差距。深圳市義務教育階段非深戶籍學生比重長期在6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達到70%。 (原標題《深圳社會治理與發展報告藍皮書發布,社會治理去年取得長足進步》)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